高生元 劉武林
第1232期
劉松林,又諱繩,字福林,號青田,漢族,原籍桐城。嘉慶己卯年(1819)五月三日生于官況衰落之家。五六歲時在桐城國學生施和揚家讀私塾,十七歲考入府庠,后又考入太學,授封江寧縣主簿。
因洪秀全起義,南方大部分地區戰爭不斷,咸豐八年(1858)正月二十日,寧國縣知縣吳世昌戰死,知縣缺。朝廷征召候補江蘇知縣劉松林率鄉勇赴任寧國,被開化知縣湯世銓奏請知府留守開化,囑任開化縣丞。在開化與太平軍激戰中,湯世銓戰死,劉松林身中數刀,險些喪命于開化。八月,劉松林傷好后趕赴寧國。
寧國城為太平軍占領,劉松林率鄉勇舉家遷居寧國縣西鄉三十四都四甲上袁村。劉氏家族與當地村民和睦、融洽,尤其是與袁相富家族更是親密。此時寧國知縣辦公大都居無定所,且隨時奉命征戰東西南北。如:咸豐九年(1859),朝廷令直隸天津人曹克忠任寧國縣知縣,咸豐十年(1860)曹克忠領兵出擊、擊敗潛山、太湖一帶太平軍,升為參將,賜號“悍勇巴圖魯”,賞賜黃馬褂。在此期間,寧國兩任縣令吳世昌、李鴻先后戰死。
清軍與太平軍爭戰于長江兩岸時,劉松林率鄉勇加入清軍李元度、張應超部,轉戰于江南一帶。劉松林因善于謀略,作戰勇敢,故被提升為游擊之職。清軍李元度、張應超部撤退寧國時,劉松林又率部及次子劉以發參與清軍鑲黃旗僧格林沁部,轉戰大江南北,大小幾十戰,屢立奇功,深受僧格林沁重視,提升為守備之職。
抗擊英法
咸豐八年(1858),直隸總督譚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趹饠?,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風,他的意見未被采納。
咸豐九年(1859),咸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诤碗p港的防御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咸豐九年六月,劉松林率次子以發跟隨僧格林沁抗擊英法聯軍,參加天津大沽口保衛戰。
大沽口炮臺遺址
大沽口即白河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門戶,重要的軍事要塞。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斗命令,督軍力戰,劉松林積極向僧格林沁請戰并率領將士奮起反擊,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敗走。
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在這次戰役中,劉松林總是帶著官兵沖在最前面,作戰勇敢,身上多處受重傷,仍手握大刀與英法聯軍肉搏。此戰役后,深受僧格林沁贊賞,奏請咸豐帝升劉松林為僧格林沁副將(從二品),從此劉松林跟隨僧格林左右征戰滬、津、魯、豫、鄂、皖等省抗擊英法聯軍十數戰,戰功卓著。
不忍內斗
清軍與太平軍在南部地區交戰,造成大量平民百姓及士兵傷亡,反復內耗,造成大部分地區瘟疫流行,南部地區十村九空,無人居住、荒蕪凄涼。劉松林于心不忍,內心不愿與太平軍爭斗。
太平軍發覺劉松林不愿與其內斗,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派人勸降劉松林,劉松林猶豫不定。太平軍無奈,抓走其長子劉玉發,逼迫劉松林妥協、不再與太平軍作戰,并提升劉玉發為大平軍百夫長之職。劉玉發被抓后也無心參戰,1862年劉玉發乘機脫逃軍營,隱居于寧國縣三十四都上袁村紳士袁相富家。劉松林曾多次釋放太平軍大量士兵,安撫救濟戰后困難的鄉民,將太平軍與清軍戰亡士兵統一安葬,用自己的俸祿將無辜的瘟疫百姓尸骨安葬一處(俗稱百骨墳)。
這一切引起另一位副將王正起不滿,向僧格林沁舉報劉松林長子劉玉發參加太平軍通敵之事。同治元年,江南大部分縣城均被太平軍占領,戰事十分吃緊,正是用人之際,僧格林沁沒有及時處罰松林,繼續重用之,但內心已存芥蒂。同治四年,僧格林沁率劉松林父子(劉以發)激戰于山東曹州最前線,僧格林沁戰死。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劉松山部鎮守皖南。湘軍大批被裁撤,一部分就地安置在皖南,大部分仍滯留在長江沿岸各府州縣。同治七年(1868)六月二十日,淮軍李鴻章派副將劉松林部于鹽山、滄州等處圍追堵截捻軍張宗禹部。同年,朝廷為表彰安徽、湖北籍參戰有功將領,誥封副將劉松林為“巴圖魯”榮譽稱號。
被人舉報
同治十年(1871),副將王正起因沒有授封“巴圖魯”稱號而嫉妒劉松林,又向同治帝奏報劉松林長子劉玉發參加太平軍之事。同治帝授權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院司會審劉松林懸案,并將劉松林革職回鄉,居寧邑待查(后久查無果)。
光緒八年(1882)七月十一日,劉松林因抗擊英法聯軍傷勢復發,得不到妥善醫治,病歿于寧國縣西鄉上袁村,享年63歲。臨終前遺言:如不昭雪,不得將其下葬。停放靈柩十二年,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平怨后,才安葬于寧邑上袁村村后眠牛形,癸山丁向。
劉松林其性質樸,好氣義,少貧勤苦積微,欣然捐資營造祖墳。暮年家境稍裕,樂善好施,鄉人德之。
伸冤昭雪
光緒二十年,江西撫州知府倪廷慶(劉松林郎舅之孫)、千總黃萬年、七品軍功倪國榮(劉松林之孫女婿,亦由桐城遷住寧國居?。?、寧國三十四都都甲紳士袁相富(尊稱袁老漢)等聯書上奏光緒帝,為劉松林辯冤…… 劉玉發自籌銀子百兩,并回桐城縣孔城向倪府舅舅家借銀百兩,紳士袁相富也湊捐銀40兩,寧國當地都甲鄉民慷慨捐銀。
長孫劉秉彝連夜寫書信同脈皇親大清開國老臣、恩封二等哈哈番劉世杰親王(子為康候王劉仁壽)之裔孫,用銀元打點宮中太監及刑部,又親自上奏章慈禧太后,陳述劉松林多次參加抗擊英、法侵略軍和平定太平軍等各類戰役,屢次立功,并誥封為“巴圖魯”稱號;劉松林長子劉玉發是受脅迫而無奈入太平軍并趁機脫逃而隱居于山野;劉松林次子劉以發官至清軍守備(正五品),同治二年十二月,在宣城與太平軍激戰中戰死,功大于過,力求保護劉松林。
慈禧太后聽后感慨,諭旨大理寺、刑部,要開恩寬處劉松林。大理寺、刑部、督察院三司終審,按清律法處理:按副將從二品職厚葬劉松林,謚號“昭忠”,配享四爪龍服飾及墓碑石刻四爪龍圖案,安葬寧邑西鄉袁村;例贈八品登仕郎劉玉發世襲登仕郎之銜;追封劉以發“忠義”稱號。朝廷又喻江西撫州知府倪廷慶慰問劉松林遺孀倪氏,恩賜“婺德齊芳”賀匾。甲午科舉人方象堃(劉府姻親)贊頌劉松林夫人倪氏曰:“厥功淑慎,……鄰里頌揚?!?/p>
參考資料:
(1)《清史稿》卷四九一《湯世銓傳》。
(2)桐城《劉氏支譜劉松林傳》,光緒二十三年修。
(3)2018.7.14《一點資訊》,作者一點號。
(4)《同治朝實錄》卷二百四十。
(5)清光緒二十年劉松林墓碑。
(6)《寧國府續志》卷之七《武備志咸同兵事》,石巍編纂,黃山書社出版。
(7)《桐城志略》,民國25年徐國治主修。
(8)《寧國縣志大事記》(三聯書店出版,1997)。
(作者高生元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劉武林系寧國市大漢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