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 id="gvghe"><acronym id="gvghe"><u id="gvghe"></u></acronym></em>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旌德:洪溪河水潤宣硯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表時間:10-27 15:53

      方光華

      第1228期

      旌德有條河,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玉水河,因河水“澄清可愛”而名。發源于白地鎮天星洞山,西北向流經白地、廟首,在縣境西部祥云村下南源出境,注入黃山市麻川河,匯于青弋江。

      旌歙古道的千年時光

      說到天星洞山,有必要介紹一下旌歙古道。

      旌歙古道,史稱“徽寧官道”,是古徽州通往山外世界最早的一條驛道。如今,被每年數以萬計徒步旅游的驢友,在網絡上譽為全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

      徽寧官道,位于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由古“徽州第一偉人”——汪華(586-649)所拓,距今約1400年。

      徽寧官道古時由徽州府(歙縣)通往寧國府(宣州)?,F存古道從旌德白地高甲過天星洞,經箬嶺關到歙縣許村茅舍,約15公里,旌德人稱之為“旌歙古道”。從高甲過天星洞穿箬嶺關至黃山區(太平)茶林場約15公里,舊為徽(歙縣)青(青陽)官道,黃山區俗稱“隋唐古道”,是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

      1400年的時光,給石板道留下了圓潤的光澤;1400年間無數先人,給古道留下了許多人文傳奇。

      行走古道,宛若一次時光穿越,一次今古對話。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任江東提刑時,從江西入徽州,走古道到寧國府;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穿古道登黃山,發出“登黃山天下無山”的慨嘆;咸豐年間,時任徽寧池廣太道臺的惠征和夫人帶著17歲的長女那拉氏(也就是以后的慈禧太后),去九華山進香,求神靈庇護選秀成功,夜宿古道聽“唱燈棚”;太平軍和清軍在徽州拉鋸戰,多次在古道周邊激戰,古戰壕的痕跡仍歷歷在目;1934年12月,方志敏領導紅軍抗日先遣隊過古道北上抗日;皖南事變后,活躍在旌涇太的皖南游擊隊在古道周邊堅持多年斗爭;1949年4月,李德生率領的第二野戰軍從古道經過解放歙縣。

      這一切,圓潤的石板可以作證。

      這一切,滄桑的石亭有過記憶。

      古道既是重要的軍事通道,又是重要的商道。旌德大米由此運往徽州,山珍由此北上;南陵、繁昌、蕪湖來往徽州商人絡繹不絕。清代文學家洪亮吉在《新修箬嶺道記》中說:“率計一歲中,行是嶺者不下十數萬人?!睌偹闫饋?,每天經過官道的不下四五百人,可以想象當年的古道是何等的人聲鼎沸。旌德高甲和歙縣江村,有一百多人專門從事騾馬運輸,鈴鐺的聲音像音樂一樣在山林中回旋。

      出了高甲村,古道便在茂林修竹中延伸。隨著山勢的變化,植被漸漸豐富起來,樹木的紛繁姿態舒展在山坡和幽谷之中。陽光、雨露、風雪交替中,草木山花,泉水飛瀑,在不同的場景中搖曳生輝。

      沿途有五里洞、靠壁洞、如來佛柱、天竺庵遺址、旺子洞、天星洞、箬嶺關洞等人文景觀。

      透過這些景觀,不難看出昔日萬人行走的古道,實際上就是當時社會的一條風情長廊。每一處建筑都標注著歷史,每一處洞亭都蘊藏著文化。

      五里亭為行人遮風擋雨五百年;靠壁洞內的“當境土地”,耐心傾聽過往行商的平安祈求;鎮惡、除險的如來柱,給古道客商一帖慰心良方;天竺庵的善緣,并不因為瓦礫的破碎而終結;旺子洞的親情,故事和石洞一樣頑強;天星洞的高遠,縮短了天地之間的距離;“天險重開”的箬嶺關,永遠讓人追念護民拓道的汪華公。

      在古道遺存和方志冊頁中,我讀到了葉大泰、江景淮、許正焯、許元吉、程光國等善士的義舉和智勇。在穿越崇山峻嶺的古道中,我更讀到了先人的艱辛和無畏,讀到了鹽糧茶米在古道馱運的腳印和汗漬。

      行走古道,猶如打開一卷自然與歷史的畫卷。

      在這里,可以看林、賞樹;

      在這里,可以聽風、觀云;

      在這里,可以讀泉、吟水;

      在這里,可以踏雪、放歌。

      在這里,可以探尋驛道文化的歷史遺存;可以坐亭懷古、倚洞思遠;

      在這里,可以欣賞蔥郁竹木,潺潺溪水;可以感受四季殊景,陰柔共媚;

      在這里,可以飽覽山高谷深,遠山逶迤之曠達渺遠;可以享受林間幽徑,鳥鳴葉落的超凡逸世;

      在這里,還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簡單地走步聽心音,呼吸換心肺。

      正如前人詩句寫的那樣:

      天半鐘聲驚落葉,山中云影隱朝曦。

      臨風萬竹搖清露,凈我塵寰采玉芝。

      明代詩人胡沛然也寫過一首《度箬嶺望黃山》的詩:

      千回鳥道縈青嶂,一嘯鸞音落彩霞。

      山氣出云渾作雨,泉聲佛樹半成花。

      到來丘壑酬心賞,別去風塵上鬢華。

      三十六峰看咫尺,欲從軒后問丹砂。

      相信,行走古道的每一個人都有詩人那種對美的感受。

      洪溪河水潤宣硯

      發源于天星洞的玉水河,流經不同的地域都有一個小名,洪川村以上稱上洪溪,洪川村以下稱下洪溪,到了下洋以后就叫玉水了。

      洪川村位于雀嶺北麓,與黃山毗鄰。登嶺西望黃山,天都、蓮花、獅子三峰,清晰可辨。洪川村,村取水名,有下洪溪、紅溪之稱。

      洪川村水口,現在依然古樹叢生,寶塔聳立,曾經是一個以芮姓、呂姓為主的古老村落。據《洪溪村圖跋》云:“小溪自西繞東屈曲環抱,與大溪合流。外則洪溪大水橫截于此,特筑印墩、造寶塔以為障蔽,建忠烈廟、白云庵、洪源橋以鎖水口形勝?!庇纱丝梢?,洪川村水口是先人精心布局之作,目的是使村莊人丁興旺。忠烈廟、白云庵早已消失得不見蹤影,但水口其它設置均存,這在旌德村莊水口中十分難得。

      洪溪水自然是這塊土地上的圣水,它在洪川滋養了旌德芮棗、中國名硯——宣硯以及旌德首家上市企業黃山膠囊公司。

      宣硯,古稱宣石硯。因產于宣州(今宣城市)旌德縣白地鎮洪川村龍潭山而得名。其石質結構為板頁巖層狀,黑色,質地細膩。

      洪川龍潭山幽竹嶺就是硯礦產地。礦脈生成于距今4.8億年前的早奧陶紀,屬優質絹云母變質性沉積巖。硯石中所含絹云母、綠泥石、石英等礦物顆粒極其細微,粒徑90%以上在0.01毫米以下,密度在每立方厘米2.80-2.88克之間。宣硯石材空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結構非常細密,蓄水不涸。表現在紋理上濕潤細膩,發墨益毫。

      龍溪硯礦(江建興攝)

      宣硯硯石石色純凈,用地質學術語解釋就是:“洪川宣硯石原巖形成于相對還原、封閉的深水島弧沉積環境,水動力比較穩定。因此,生成的硯石特別純凈?!背幨珴杉冋?,烏黑發亮,如墨玉一般。

      潤、純、素是宣硯的最大特點。

      唐代大詩人李白以“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吟詠宣硯;明代吳去塵以“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云兒鹵起”描述宣硯;清高宗以“江毫宣硯左右隨,偶然弄墨有所思”頌揚宣硯。

      遺憾的是,清道光年間洪川村發生特大泥石流,以及清軍與太平軍在旌德十余年拉鋸戰,使得宣硯礦湮沒無聞,硯工杳無蹤跡,宣硯從此失聲二百余年。

      古老的宣硯相傳為葛洪所制,或許介于傳說與歷史之間。今天,洪溪河畔宣硯史續寫的則是一份真實的傳奇。

      2010年7月11日,洪川村在遭受連日暴雨后,幽竹嶺往日寂靜的龍溪瘋狂了,村民們認為“起蛟”了。龍溪上下被攪了個底朝天,山上竹木倒塌,樹枝爛葉與泥石攪成一團在山中形成多個堰塞湖。雨一停,村里組織村民上山清理,發現山溝里很多與平日不同的黑石頭,經雨水沖刷后烏黑發亮。懂行的人撿起來仔細觀察,發現跟往日村民賣錢的硯石一樣。村民像發現了寶貝一樣,紛紛上山撿石頭。那些石頭賣給外地人的價格,很快從幾毛錢一斤漲到幾元甚至幾十元。

      黃山膠囊職工黃太海早在第一時間找了一些石頭,開車帶到屯溪老街和歙縣,找他昔日熟悉的硯雕師,請他們鑒別。硯雕師們均給出了一個黃太海心中猜想著的答案:優質硯石,與歙硯龍尾石不相上下。

      黃太海表面上不露聲色,但內心里十分激動。他并不知道自己冥冥之中已與“宣石硯”相遇了。

      隨著硯石的出土和坐地漲價,洪川龍潭山異常熱鬧起來。受利益的驅使,揀石挖石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已出現掘石毀樹的苗頭。若不控制,后果不堪設想。

      為保護硯山資源,黃太海四處奔走,主動爭取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毅然投資取得龍潭山礦山管理開采權,進行宣硯研發生產。

      經專家考證,洪川龍潭山出產的宣硯礦石與歙硯等名硯礦石一樣,同屬優質絹云母變質性沉積巖。它生成于距今4.8億年前的早奧陶紀,比產于10億年前的歙石晚,而比產于4億年前的端石和3億年前的洮河石要早。石材主要分溪流子石、水坑料和山坑料3種,以黑為主,兼有青綠。子石珍稀難得,水坑質優難采,山坑脈壯勻凈。

      2014年4月,黃太海帶著近百方精雕細刻的“中國宣硯”,首次進京參加第33屆文房四寶博覽會,一鳴驚人,一舉奪得兩塊金牌,并引起了參觀的國家領導人和文房四寶協會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郭海棠聞風而動,會后率領專家組到旌德考察論證。當年9月,向旌德縣頒發了“中國宣硯之鄉”屬地認可保護銘牌,龍潭山讓中國宣硯再一次橫空出世!

      歷史上消失的宣硯,終于在宣城市旌德縣白地鎮再度恢復生產。斷了二百多年的宣硯文脈,讓黃太海給續接上了。

      從石到硯,是一種雕刻藝術。

      《大美宣城》組硯

      宣硯制作工序主要有挑石選料、構思設計、造坯成型、細化設計、精雕細刻、打磨美化、刻銘落款、護硯保養等10道工序幾十個環節。其造型分仿古類、隨形類,套硯類、硯板類等,其隨形硯,因石施藝,天人合一。雕刻以“薄意雕”為主,浮雕淺刻,手法細膩,紋飾分明。

      大師制作,匠心獨運,是宣硯點石成金之道。

      因了宣硯的再度名世,白地鎮成為首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和安徽省特色小鎮。繼宣硯文化園建設之后,冰雪文旅城、宣硯文創中心等項目的實施建設,白地文旅小鎮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旌德縣政協文化學習委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