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 id="gvghe"><acronym id="gvghe"><u id="gvghe"></u></acronym></em>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一朝“硯”遇,一生癡迷
      來源:詩意宣城 作者: 發表時間:12-24 15:02

      硯,作為古代文房四寶之一,自古為文人雅士必備之物。

      宣硯聞名遐邇的突出特點集中表現在它溫潤如玉、澀不留筆、發墨光潤。古代宣硯的生產地點在旌德縣白地鎮洪川村,今天當地仍可看到古老的采石坑遺址。

      宣硯的雕刻講求因石施藝,天然造化。雕刻師要根據石料的形狀質地、顏色紋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人工美和石料天然美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宣硯制作包含幾十個環節,從選材到成品均為純手工完成,歷時三個月之久,具有“研之無聲、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下墨發墨俱佳”的特點。

      宣硯作為中國最早的石硯之一,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脈,成為我們了解中國硯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硯的發展離不開文人的推動,現在的硯都是由工匠制作完成,其實最早的硯都是文人硯,由文人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材、打磨、制作的。

      第一方宣硯源自東晉的道學家葛洪。葛洪一生遍歷天下,曾經數度到過旌德。旌德時屬宣城郡,位于黃山北麓,山川毓秀,環境清幽,是道家修行的絕佳之地。

      后來葛洪選擇在洪川村筑廬而居,煉丹修行,寫書著作。葛洪居旌德十數年,其《抱樸子》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此地寫成的。由于煉丹需要,葛洪經常進山采石勘探,一次他發現一種黑色石頭,形制如硯,于是帶回來精心打磨,以之為硯,磨墨寫字,這就是第一方宣硯。葛洪多年煉丹,對石頭性態非常熟悉,他發現此石肌理細膩,色澤如漆,滑不拒墨,澀不滯筆,非常適合做硯臺,于是經常向身邊的人推廣。

      當地很多文人爭相效仿,由此,宣硯得以傳播,漸至聞名,也成為文人硯的早期代表。

      早期宣硯和其他硯種一樣,以實用功能為主,形制較簡單。

      到唐代初期由于文化的繁盛,硯的需求量增加,出現了很多專業制硯的工匠,為了適應文人雅士的審美需要,制硯開始注重硯的觀賞性。硯的種類有所增加,硯的形制也有了很多變化,形狀上不再單一,應用范圍也更廣泛,成為宣硯的一個高峰期。

      詩人李白在其《草書歌行》里曾寫到:“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這首詩描寫的是唐代書法家懷素酒后草書,意興豪發的場景。

      據考證《草書歌行》是在乾元二年(759年)秋游零陵時所作,詩中傳達給我們兩個重要信息:其一,懷素當時用的是宣硯,李白的朋友圈也都是社會名流,可見早在1200多年前,宣硯已通過市場流通進入湖南,并被上流社會文人士大夫所鐘愛;其二,宣硯的特點“墨色光”,點明了宣硯易于“發墨”,墨色光潤的特點,因為宣硯好用,以致懷素“須臾掃盡數千張”。這是關于宣硯最早的文字記載。

      在盛唐之后,雖然宋代、明代有譜記著錄,但是沒有十分明晰的敘述,只是在一些詩文中偶露崢嶸,使得宣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后來由于自然災害和戰亂頻發,宣硯產量越來越少,以致后來硯礦斷采,宣硯漸漸衰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10年7月10日,旌德縣白地鎮突降暴雨,洪川村龍潭山洪水成災,罕見的泥石流將山溪里埋藏的硯石沖出了地表,經專家考證這就是失蹤隱藏了多年的宣硯石礦。由此,宣硯又以一種新的姿態回歸我們的視野,展現出古老的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徐健】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